中山大學徐瑞華等團隊揭示免疫化療治療人EB病毒相關胃癌的動態(tài)腫瘤免疫環(huán)境
近日,中山大學徐瑞華及澳門大學張海燕共同通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9)在線發(fā)表題為“Dynamic single-cell mapping unveils Epstein-Barr virus-imprinted T-cell exhaustion and on-treatment respons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縱向scRNA-seq和配對scTCR/BCR-seq精細表征了免疫化療治療人EBV (+) GC的動態(tài)腫瘤免疫環(huán)境。
研究背景
胃癌(GC)仍然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東亞,胃癌患病率很高。在過去十年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引入為各種類型的癌癥的治療方法帶來了重大轉變。然而,PD-1/PD-L1通路阻斷作為單一療法的臨床有效性僅在約10%的胃癌(GC)患者中觀察到,在化療中添加抗PD-1 / PD-L1抗體在先前未經治療的晚期胃癌(GC)患者中顯示出與單獨化療相比的更好療效。因此,這種組合被提議作為GC患者的新標準一線治療。盡管有這種有希望的臨床進展,但只有一小部分GC患者可能從免疫化療中獲得持久的益處。因此,仍然迫切需要確定預測臨床反應的生物標志物。在這方面,目前正在評估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陽性,似乎很有希望。
EBV(+)GC是由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研究網絡確定的一個不同子集。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包括我們團隊的前瞻性臨床試驗,表明EBV(+)GC中的ORR至PD-1抑制劑比EBV (?) GC高~25%。盡管在理解EBV(+)GC的臨床特征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有關病毒-宿主免疫相互作用及其獨特特征的重要問題仍然存在。理解EBV(+)GC中對免疫治療的超敏反應,對理解所涉及的特定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晚期EBV(+)GC和EBV(?)GC的獨特單細胞免疫景觀
在執(zhí)行主成分分析(PCA)或使用均勻流形近似和投影(UMAP)可視化數(shù)據之前,我們首先合并并歸一化了所有樣品,以構建患者之間的參考細胞圖譜。這樣做是為了考慮轉錄譜中的任何批次效應。經過數(shù)據預處理和質量控制,我們將免疫細胞分為六個主要簇:T細胞,NK細胞,B細胞,漿細胞,骨髓細胞和肥大細胞(圖1d)。細胞的聚類由已建立的標記基因的共同表達特征決定(圖1e)。每個單獨的樣本為所有細胞亞群貢獻了代表性細胞。批量效應的影響很小。
EBV(+)GC和EBV(?)GC 之間的直接比較顯示,前者具有更發(fā)炎的免疫表型,其中 T 細胞和 B 細胞浸潤更多。EBV(?)GC顯示免疫抑制腫瘤微環(huán)境(TME),漿細胞,骨髓細胞和肥大細胞富集(圖1f)。兩組B細胞和漿細胞均顯著增加,而髓系細胞在聯(lián)合治療后均呈下降趨勢,表明主要免疫細胞類型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T細胞是與治療反應相關的主要免疫細胞簇。通過檢查所有T細胞(n = 48,070)中配對的TCRα和TCRβ庫,我們發(fā)現(xiàn)EBV(+)GC中61.48-73.12%的T細胞含有至少一個生產性TCRα或β鏈;EBV(?)GC中35.30–70.43%的T細胞具有多個克隆型。此外,EBV(+)GC中13.50-33.41%的T細胞過度擴增(100<克隆型頻率<500),而<10%的超擴增T細胞在EBV(?)GC中發(fā)現(xiàn)。有趣的是,在所有EBV(+)GC患者中檢測到EBV特異性克隆擴增。這些結果強烈支持EBV (+) GC中存在活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研究結果
近期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在腫瘤微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為浸潤腫瘤的免疫細胞的生物學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此外,破譯浸潤T/B細胞的精確TCR/BCR克隆型增強了人們對適應性免疫反應的理解,并為確定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在這項研究中,作者使用scRNA-seq和單細胞TCR/BCR測序技術,表征了EBV(+)和EBV (-) GC患者在免疫化療前后的動態(tài)腫瘤免疫環(huán)境。通過研究免疫化療耐藥和敏感性的潛在機制,可以發(fā)現(xiàn)對治療有反應的特定免疫細胞亞型。該研究描述了EBV壓印治療T細胞免疫在GC中的獨特含義,這可以用于優(yōu)化精確免疫治療的合理設計。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lián)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